當前,隨著經濟轉型、產業升級和技術更迭,“有活沒人干”“有人沒活干”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就業矛盾凸顯。破解這一結構性矛盾,應堅持需求導向,以優化供給為突破口,科學運用需求預測、動態跟蹤、多方融合等舉措,在量增質升中全面培育供需適配的就業新生態。
優化需求預測體系,下好以需謀供先手棋。凡事預則立、不預則廢,促進就業也如此。在有的地方,就業市場對人力資源的需求逐年增長,但就業人數不增反降,原因之一是就業需求預測不靈敏,導致就業供給存在一定脫節。推進就業需求預測出新向實,可以建立統一的就業資源數據庫與服務應用平臺,進一步完善數據共享、統計分析、信息公布、結果反饋等工作機制,形成預測、決策、應用等各環節閉環。在此基礎上,聚焦區域重大戰略落地需要、重點行業發展趨勢、高新技術變革前沿,采取綜合預測、區域預測、專項預測等方式,加強對未來職業演進、崗位需求的分析研判,提前布局人才培養和供給,打好供需適配主動仗。
健全追蹤管控機制,校準供需適配定盤星。價值創造范式的變革疊加生產關系的重塑,使得就業需求更加動態多變,增加了供需匹配的難度。提升供需適配度,可以建立健全追蹤管控機制,動中求穩、變中促合。一方面,強化動態監管,嚴格落實周調度分析、月評估驗證、季通報預警等制度,充分利用就業失業登記、社保、人力資源市場供求統計等數據進行實時比對,從地區、行業、領域、群體等不同維度,對就業供需進行動態分析,準確把握供需發展趨勢與變化規律。另一方面,及時糾偏導向,對影響就業供需適配的新情況新問題,通過優化就業資源配置、促進要素有序流動、充實政策工具儲備等,將滿足眼前急需與布局長遠發展有機結合,推動供需同頻共振。
促進多源融合貫通,打好供需連接組合拳。當前,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供給遲滯,本質上是學、教、研、工、產、服等資源要素與促進就業融合不夠、銜接不暢。這就需要以深化教育改革、拓展技能培訓、優化服務體系等為驅動,多舉措、廣路徑推進就業供需精準對接。在產教融合上,按照“學業對標職業、專業對接產業”的思路,加快學科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結構調整,努力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“嚴絲合縫”。在技崗對接上,依托就業創業培訓機構、企業實訓基地、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,提升技能培訓與崗位需求的契合度,以勞動者的知識更新和技能精進力促就業供需匹配。在服務指導上,全面搭建省市縣鄉村五級貫通、多行業實時共享的就業公共服務網絡,及時發布崗位需求信息,點對點、面對面搞好就業指導,以高效便捷的服務助力勞動者高質量充分就業。